大館神明社例祭的歷史

传承历史,连接未来。

大館神明社例祭

介紹大館神明社例祭余興奉納行事的儀式、宵宮和本祭的內容。大館神明社例祭

大館神明社的例祭以大町通為中心,每年9月10日(宵祭)及11日(本祭)橫跨兩日舉行,是大館市最具代表的秋祭之一。

例祭從古時一直延續至今,大館神明社的神轎在街上巡遊,在商店滿林的街道上拉牽超過一噸重的山車,互相比鬥著其勇壯氣勢,山車上演奏著伴奏「大館囃子」,這種傳統一直承傳下去。

大館神明社位於城市的西端,該處曾是小場義成的城下町,參道從古時的羽州街一直向東伸延,穿過祭典的中心地帶大町通,然後轉向北方朝著津輕方向進發。

大館神明社的起源

據古時記載,古神明社位於小館花道上,為大館和小館花的產土神。大館戊辰戰史附沿革史中記載,佐竹義宣當上秋田藩主後70多年後,延寶3年(1675年)時大館神明社遷移至現址,當時持有佐竹氏祖先的長倉義尚二男上平義景家,將從常陸時代起已祭奉的御神像當作神明社御神體,鎮奉在神明社內,從此和古神明社的祭神一同合祀,這亦是大館神明社的起源。

多年來,大館神明社多次重建。1870年9月大火把神轎和神社一同燒毀。現時的神殿於1876年秋天落成。根據再建事業錄(1905年),全鄉籌得四千日元多的獻納金,用於重建神社,翌年秋天完工落成。當時一石(150公斤)的大米售價約為三圓五十錢,因此四千日元為非常大額的金額。現時的御神輿是1872年起的三年間,居民以每月五厘的奉獻,於1874年建成的。

大館神明社(明治9年再建)

大館神明社(1876年完工)

御神輿(明治7年建造)

神轎(1874年完工)

神轎遊行區域內餘下的建築物

大館神明社的神轎從神社起步,圍繞外町四個町到處巡遊,這些區域內,有古神明社、曾經繁華過的料理店等等。大館車站前有1950年代的電影院、近代和風建築物等,可以窺望到近現代大館的足跡。

大館神明社例祭的歷史

大館神明社在現址落成時的例祭,流傳是在農歷7月最後一天開始,一連三天舉行的。以前的記錄全都在1870年的火災盡失,現在僅餘的是在1874年神轎建成後的記錄。從此以後的例祭,是在1909年開始變成新歷9月14、15日,翌年為紀念明治天皇出巡大館而改成9月10、11日舉行,此日期一直流傳至今。

戦後の一時期、曳き手が足りず山車をトラックに 載せて巡行した時代もあった(大豊講)

戰後一段時期,負責牽拉山車的人手不足下,山車由小型火車取代拉行。

明治期間,神轎在前頭,後隨一長列高聳、裝飾漂亮的轎車,後來因為電燈柱普及和道路改變,遊行也變得困難起來。1897年文獻記載「大豐講的山車前往田豐講的途中,斜坡上被電線纏繞翻倒」,祭典需要因應城市變遷而改變。

戰後神社涵蓋的範圍更廣,奉納講的山車、轎車數量也由此增加,神轎遊行因此造成交通滯塞;要在大館神明社範圍內容納所有奉納講去進行祭神也變得困難。因此1969年起,奉納行事的奉告祭和神轎巡遊分開舉行。

神社涵蓋範圍擴大及神轎遊行

舊藩時代的大館神明社例祭,是由大町、馬喰町、中町、新町組成的外町,每個城鎮輪流負責主辦。這些町聚集了城裡最富有的商人,而且是圍繞著城裡的商業中心地帶。隨著城市發展,神區亦隨著擴大。

明治後半期,城下町的大半部分和長木川以南的地區都成為神區。雖然這些區域加入神區範圍內,但為首的仍是以外町四町。1918年的神社經費,總額的六百五十八圓三十六錢的85%左右,五百六十圓二十七錢都是由外町四町負擔,餘下的15%是由氏子和十一個町一同負擔,由此可見外町四町的經濟能力依然是壓倒性地高。

城鎮擴建(左:1974年、右:現在)(地圖:出點國土地理院)

城鎮擴建(左:1974年、右:現在)(地圖:出點國土地理院)

 

從1974年的地圖可見,長木川以南的城下町範圍已形成市鎮的容貌,長木川以北的車站前只有道路兩旁形成市鎮。不過,現在長木川以南的地方主要是住宅地,而以北的是農地和住宅為主。

隨著大館神明社的涵蓋範圍和住宅地擴大,1980年的神轎延伸至圍繞著榮町、御城町、中道、清水町、水門町、有浦、相染、辰巳町、南丘等地區巡遊。之後,新建成的住宅街道也加入神區之中,御成區、北區、西區、南區、東區等四十四個町也加入。大館神明社例祭從一開始的外町四町,擴大成現在整個城市也幾乎在範圍之內,但外町四町依然是祭典的中心地帶。神轎巡遊時,外町四町依然每年輪流負責御旅所(白天的休憩所),古神明社和長倉町負責拜祭,模式和以往沒有改變。

大館神明社氏子會的構成

大館神明社氏子的區域及山車運行區域(地圖:出點國土地理院)

為山車和神轎奉獻的人

以前,氏子把神轎托在肩上,後隨外町四町的山車。後來祭典繼續發展,商人們帶著裝飾的山車和演奏囃子的山車也加入其中。大豐講、中和講、馬龍講、新連講於明治年代也相繼加入。

經過戰後物資貧乏、火災燒毀的歲月,城市街道復興後大館神明社例祭繼續舉行,京都祗園那般高聳的山車為配合城市化和道路變遷而稍微改變了外形。現時山車的外形已定型,1975年大豐講建造的人力山車,頂部是唐破風的神樂殿,自此外形相似的山車陸續建造,至今仍運行中。1980年共有14台山車和22台神轎運行,而2016年有14台山車和8台神轎運行。為保留大館神明社例祭的神髓,眾多奉納講集合起來,和氏子一同組織「實行委員會」,在大館神明社範圍內設置事務所,為籌備每年的祭典而努力。

北秋倶楽部主人、石川重吉が奉納した余興山車-(大正時代)

北秋俱樂部主人,石川重吉奉獻的余興山車(大正時代)

馬龍講に集まった若衆(昭和2年)

於馬龍講集合的年輕群眾(19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