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囃子

於祭典響起的大館囃子

關於大館囃子

起源

明治31年馬龍講の山車-(大館市史)

1898年的馬龍講山車(大館市史)

大館囃子流傳是源自京都衹園的囃子,來源有兩個說法,第一個是佐竹氏從常陸前往秋田的路途上演奏進行曲,大館城的家臣聽到而流傳下去;另一說法則是大館的地主、權位者將年輕人送去京都學習。

從目前被發掘的文獻中,小野儀助的日記裡記載「囃子」在祭典中演奏奉獻最早可追溯到1889年。

1898年馬龍講運行的高聳山車和京都衹園的山鉾非常相似,而且大館囃子的曲調和花輪山車相似度也很高,所以大館囃子認為是「京都衹園囃子」的一系。

大館囃子保存會

大館ばやし保存会

大館囃子保存會

1963年成立的大館囃子保存會,將大館囃子當作大館民俗技藝延續後世,指導如何演奏例祭的大館囃子,訓練囃子手和舞者,而「大館囃子」於2001年成為大館市的無形民俗文化財產。例祭的彩排先由最難的笛子於5月開始,7月時太鼓、錚和舞蹈相繼開始練習,直到8月囃子手們都開始熟習,孟蘭盤節後市內各處都傳來大館囃子的音色。

大館囃子的四曲

  • 寄囃子——宣告祭典和囃子開始
  • 大館衹園囃子——別名為「大館祭囃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曲,隨著笛聲響奏,參加者們都叫起繁榮的禱告「Yo-iyo,Iyasaka sa-sa」。
  • 劍囃子——以前這首歌伴隨著武士的劍舞,現時則是在各講、各町內的祭典事務所前跳舞。
  • 還山——這是一首慶祝戰士從戰場凱旋回歸的曲調,參加者們一同牽拉著山車,和其他山車交錯,登上山坡然後回去各自的町內。

大館囃子由太鼓、三味線、錚和笛構成,舞蹈則會使用扇子。

寄囃子

大館衹園囃子

剣囃子

還山